西盤鮑與皺紋盤鮑漁排養殖對比試驗 [閱讀率:18072] | 07-22 |
[imG]upload/article/a2016072216044088.jpg[/imG]■ 東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沈明峰/ 文近十多年來,隨著北鮑南移規;B殖試驗的成功,皺紋盤鮑養殖已是我省海水養殖業的主要支柱產業。伴隨著皺紋盤鮑養殖面積與產量的急劇增加,其種質不斷退化,不耐高溫的性狀也不斷顯現,導致近幾年來病害不斷增多,經常在高溫季節大面積爆發病害、死鮑等現象,已嚴重威脅了我省鮑魚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西氏鮑是日本、韓國鮑魚產業的主要經濟種類,屬于溫水性品種,較皺紋盤鮑耐高溫、個體大,具有較強的抗病力。近年東山縣一水養殖場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展西氏鮑♂與皺紋盤鮑♀雜交育苗生產試驗,成功 [查看詳情] |
鮑膿皰病的臨床特征、致病機理和診斷方法 [閱讀率:17065] | 07-22 |
■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孫秀秀/ 文圖[b]│臨床特征│ [/b]病鮑腹足上有多處稍微隆起的白色濃皰,一般可維持一段時間不破裂,高溫時病情加重,短時間內即破裂,流出白色濃液,足面肌肉出現不同程度的潰爛,鮑附著力下降,食欲降低,甚至死亡。[b]│病原及致病機理│[/b] 病原為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 Ⅱ), 河流弧菌主要通過分泌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明膠酶及溶血因子等胞外毒素引起鮑發病,這些酶作用于鮑足部,溶解其肌肉組織和結締組織為細菌提供營養物質,隨著細菌的大量增殖和胞外產物中細菌酶量的增多,腹足的病變不斷加重,鮑失去運動和吸附能力,無法攝食,最終死亡。[b] [查看詳情] |
鮑魚養殖常見病腫嘴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7944] | 10-05 |
這種病常發生在工廠化養鮑中,發生數量較少,沒有明顯的傳染現象。 主要癥狀為患病時吻部腫脹,用手輕輕擠壓吻部可見舌齒外突,并有黃色黏液流出,水溫18℃左右時發病率最高。發病原因一般為殘餌變質,引起水體惡化;水的交換量不足。防治措施是及時清理殘餌,保持海藻鮮度,發現有腫嘴病時要勤倒池子,并用5毫克/升新諾明藥浴3小時,充氣停水。 [查看詳情] |
鮑魚養殖常見病肌肉萎縮癥防治技術 [閱讀率:18325] | 10-05 |
在我國養鮑生產實際中,該病的高峰期曾出現大量死亡現象,死亡率最高達90%,發病面之廣,來勢之兇猛,損失之慘重,是其他疾病不能比擬的,給養鮑業帶來了惡性循環。目前,對該病的控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主要癥狀表現為攝食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攝食,肌肉消瘦,與無病的鮑相比,體重下降30%~40%;整個足部萎縮,外套膜萎縮,肌肉失去水分和光澤。正常的鮑肌肉飽滿,超出殼緣0.5~1厘米,而病鮑則萎縮到露出二分之一貝殼,并且足底發硬,伸展微弱或不動。 發病原因,一是海水中重金屬離子超標,導致鮑中毒;二是近親繁殖。20多年來,采苗使用的種鮑多是當地種鮑,或者是同一母鮑所生的下一代雌雄種鮑交配。 [查看詳情] |
鮑魚養殖常見病才女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8607] | 10-05 |
才女蟲是一種鉆孔動物,能把鮑堅硬的貝殼鉆透,進而腐蝕貝殼,破壞機體,導致病害發生。主要癥狀表現為貝殼被鉆成空洞,才女蟲進入貝殼后鉆透石灰質破壞珍珠層,使貝殼組織疏松,導致貝殼破碎而影響鮑正常生長,最后導致死亡。 此病多發生在工廠化養殖過程中,由于集約化生產中高密度飼養對環境要求十分嚴格,而目前的設備和手段還達不到理想的環境,溶解氧、氨氮、pH等各種因素失調時,導致了才女蟲病的頻繁發生,并對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在預防及治療方面,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才女蟲造成嚴重死亡導致產量大幅度下降的現象也不多見,只要在水質、餌料、溶解氧、飼育密度、藥物消毒等方面科學合理地調解,各種因素協調 [查看詳情] |
鮑魚養殖常見病氣泡病與裂殼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7870] | 10-05 |
㈠氣泡病 在鮑的集約化養殖系統中,由于投喂各種海藻;在光照強烈并且水流不暢時,由于海藻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溶解于水中,如果達到飽和度的150%~200%,鮑就會發生氣泡病。病鮑在上皮組織之下形成許多氣泡。嚴重時鮑浮于水面,口部色素消退,齒舌異常擴張,身體固著不動;口、足、外套膜和上足膨脹,特別是上足變為鱗莖狀,不能動;全身肌肉和結締組織中都有氣泡,血管也發生氣泡栓塞;神經鞘與其內外相鄰的組織分離,血細胞中的液泡擴大;細馀莶〉孽U往往繼發性感染弧菌病,加速鮑的死亡。氣泡病主要危害幼鮑。 防治方法主要在投喂大量海藻時應避免強光照射,并加大水流量,以防止溶解氧過多積累后發生氣泡病。嚴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貼士:鮑魚的敵病害及其防治技術 [閱讀率:19590] | 11-23 |
一、敵害生物 1.寄生性的敵害生物 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才女蟲可寄生于鮑殼的內部,時間長了則會造成殼層疏松或者穿孔 ,影響鮑的正常生長發育,最終可導致死亡。還有一些褶牡蠣、藤壺、柄海鞘、貽貝、筒螅 等生物可附著在鮑的貝殼上或附著在養殖籠上,嚴重時可導致鮑的死亡! Υ宋:,目前還沒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養鮑籠中混養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膽。每層養 鮑150個可混養海膽5個~20個,有害附著生物可減少50%以上! 2.捕食性敵害生物 鮑的捕食性敵害生物種類較多,例如:石鯛、馬面鲀、龍蝦、日本蟲尋、海星、章魚、 魷魚、紅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殘食鮑苗或成品鮑,尤其對小規格鮑苗危害更大! 3.競爭 [查看詳情] |
海參后口蟲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22936] | 11-27 |
后口蟲病 該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發生率較高,但患病海參的夕E亡率通常較低。目前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疾體外觀正常,嚴重者多有排臟反應,排臟后喪失攝食能力,參體消瘦,活力減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 經顯微鏡鏡檢和組織病理分析發現:該纖毛蟲專性寄生于海參呼吸樹,在呼吸樹囊膜內外均有大量蟲體寄生。寄生蟲的頭部能鉆入呼吸樹組織內,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并導致海參排臟。根據活體顯微鏡觀察,結合掃描電鏡、銀浸法染色的研究結果,初步鑒定該蟲是后口蟲屬(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種纖毛蟲(Boveria sp.),蟲體活體長約4O~75μm,體寬約20~27μm,其種名有待進一步研 [查看詳情] |
海參扁形動物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20236] | 11-27 |
扁形動物病 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8℃以下)是發病高峰,越冬幼參培育期和成參養殖期均有發現,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當水溫上升到l4℃以上時,病情減輕或消失。 發病癥狀與“剌參腐皮綜合癥”的癥狀類似。病參腹部和背部多有潰爛斑塊,嚴重的甚至整塊組織爛掉,露出深層組織。大量的扁蟲寄生在皮下組織內,造成組織潰爛和損傷。越冬感染的幼體附著力下降易從附著基滑落池底。經解剖后發現患病個體多數已經排臟,喪失攝食能力。 經檢測發現:扁蟲感染⋯般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而且扁蟲多在細菌感染后的病參體上存在,加劇海參的病情,加速海參的死亡。因此,初步斷定扁蟲也是“刺參腐皮綜合癥”的致病 [查看詳情] |
海參霉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20639] | 11-27 |
霉菌病 每年的4-8月份為霉菌病的高發期,幼參和成參都會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見此病發生。目前尚未發現霉菌病導致海參大批死亡的病例。 典型的外觀癥狀為參體水腫或表皮腐爛。發生水腫的個體通體鼓脹,皮膚薄而透明,色素減褪,觸摸參體有柔軟的感覺。表皮發生腐爛的個體,棘刺尖處先發白,然后以棘刺為中心開始潰爛,嚴重時棘刺爛掉呈為白斑,繼而感染面積擴大,表皮潰爛脫落,露出深層皮下組織而呈現藍白色。雖然霉菌病一般不會導致刺參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創傷會引起其它病原的繼發性感染和外觀品質的下降。 此病是由于過多有機物或大型藻類死亡沉積,致使大量霉菌生長,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參而導致疾病發生。目前,筆者已經分 [查看詳情] |
海參腐皮綜合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8191] | 11-27 |
腐皮綜合癥 該癥也稱“皮膚潰爛病”,“化皮病”,是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的疾病,危害最為嚴重。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但幼參的感染率、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參,感染率很高,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達90%以上,屬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8℃以下)是發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口部出現局部性感染,表現為觸手黑濁,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口部腫脹、不能收縮與閉合,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臟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體色變暗,但肉刺變白、禿鈍,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 [查看詳情] |
海參盾纖毛蟲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5524] | 11-27 |
盾纖毛蟲病 在夏季高溫季節,水溫在20℃左右,海參幼體附板后的2~3d易暴發此病。未見在海參浮游幼體時期發生。該病感染率高,傳染快,短時間內可造成稚參的大規模死亡。2004年6~7月,該病在山東長島、蓬萊流行甚廣。 當稚參活力弱時,在顯微鏡下可見纖毛蟲攻擊參體造成創口后,繼而侵入組織內部,在海參體內大量繁殖,致使海參幼體解體死亡。 通過活體觀察、掃描電鏡、銀浸法染色對其形態學作了初步研究,經鑒定為盾纖毛蟲類,嗜污科,種名待定。纖毛蟲活體外觀呈瓜子形,皮膜薄,無缺刻,新鮮分離得到的蟲體平均大小為38.4 im×21.7 im。微生物分離和顯微觀察顯示:該病多由細菌和纖毛蟲協同致病。首先,先由細 [查看詳情] |
海參細菌性潰爛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1719] | 11-27 |
細菌性潰爛病 稚參培育階段正值夏季高溫季節,加上培養密度一般比較大,此病發生率很高,傳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內的稚參,容易患病死亡,一經發生很快就會波及全池,難于控制,在短期內可使全池稚參覆滅。 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患病稚參的活力減弱,附著力也相應減弱,攝食能力下降,繼而身體收縮,變成乳白色球狀,并伴隨著局部組織潰爛,而后潰爛面積逐漸擴大,軀體大部分爛掉,骨片散落,最后整個參體解體而在附著基上只留下一個白色印痕。 該病主要是細菌感染所致,具體菌種未見報道。致病微生物在附著板上繁殖很快,使附著板上出現藍色、粉紅色或紫紅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著板上,稚參很容易引起潰爛病而死亡,直至解 [查看詳情] |
海參氣泡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1584] | 11-27 |
氣泡病 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死亡率較低。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幼體體內吞有氣泡,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 有報道認為該病是由于通氣量過大,使幼體吞食過多氣泡而導致的。因此,可通過調整通氣量,避免充氣過大過強或者采取間歇充氣的方法,即每2 h通氣30 min斷續充氣可以解決氣泡病的發生。 [查看詳情] |
海參化板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0206] | 11-27 |
化板癥 此癥也稱為“滑板病”、“脫板病”和“解體病”,多在樽形幼體向五觸手幼體變態和幼體附板后的稚參時發生,是刺參育苗后期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發生的一種流行疾病。該病傳染性很強,發病快,數天內死亡率可近l00%。 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附著的幼體收縮不伸展,觸手收縮,活力下降,附著力差,并逐漸失去附著在附著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患病幼體表皮出現褐色‘銹’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參體外包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皮膚逐步潰爛直至解體,骨片散落。鏡檢池底可見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蘭氏陰性細菌可引起此癥,具有病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F已鑒定出一株弧菌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 [查看詳情] |
海參爛胃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0698] | 11-27 |
爛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狀幼體后期發生,每年6~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該病在山東、遼寧兩省都有發現,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其死亡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小、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疾∮左w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發育遲緩、形態大小不齊,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 發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餌料品質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變質的單胞藻餌料,或餌料營養單一如單獨投喂金藻類、扁藻等餌料。另一方面,一些細菌感染幼體也可以導致此病發生。筆者現已分離到致病菌2株,其分類鑒定正在進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投喂新 [查看詳情] |
海參爛邊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868] | 11-27 |
爛邊病 該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狀幼體階段發生,死亡率一般較高。2003~2004年度在山東省蓬萊、長島、皎南等地的海參育苗場廣泛流行,死亡率可達90%。 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在顯微鏡下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顏色加深變黑,邊緣變得模糊不清,逐步潰爛,最后整個幼體解體消失。經蘇木一伊紅染色發現細胞核固縮深染,組織細胞壞死。存活個體的發育遲緩、變態率低,即使幼體能變態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爛邊病的致病原之一。通過病原菌對常用藥物的敏感性檢測,只有呋喃類抗菌素對該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預防時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藥3d停藥3d的方式 [查看詳情] |
海參爛皮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886] | 11-27 |
為餌料污染、有機物污染、油污、無機污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較大、水質淡化(鹽度降低17% 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療方法:潛水員下水,收集刺參,放于青霉素、鏈霉素各50ppm藥液中藥溶半小時左右投入池田中即可;瘜W污染與有機污染則停止換水,加強內循環,污染解除方可換水。雨季、淡水大量注入進水口處則加鹽,使鹽度在18‰以上。 [查看詳情] |
鮑魚腫脹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2159] | 11-27 |
腫脹病是由于水質污染,食物變質引起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撥開病鮑上、下足,可見外套腔內液體增多,呈淡紅色,內臟團錐體腫大,突出殼外,鮑附著力降低,活動遲緩直至死亡。防治方法:禁止投腐爛餌料。發病后,用土霉索10×10-6拌在餌料中投喂。 [查看詳情] |
雜色鮑的冷水性病毒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984] | 11-27 |
鮑魚被列為八珍之首,其味鮮美,營養豐富。鮑殼又名石決明,具有藥用價值,可鎮肝清熱,滋陰壯陽。鮑肉有降低血壓功效,鮑肉中所含的鮑靈素Ⅰ和鮑靈素Ⅱ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s色鮑分布于我國南方福建、廣東、臺灣,鮑肉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由于鮑的自然產量少,經濟價值高,人工養殖鮑深受各屆人士的青睞,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至今,雜色鮑人工養殖在我國福建、廣東、海南、臺灣大規模迅速發展,導致過度密集、過大規模的養殖,大大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從而發生一些病害,造成很大損失。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是為業內人士所稱的“冷水性病毒”病,它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幾乎100%! ∫、雜色鮑“冷水 [查看詳情] |
鮑魚腫嘴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0369] | 11-27 |
腫嘴病這種病常常發生在陸地工廠化養鮑中,發生數量較少,沒有明顯的傳染現象。病癥 患病時吻部腫脹,用手輕輕擠壓吻部便可見舌齒外突,并有黃色粘液流出,以18℃左右發病率最高。病因 殘餌變質,水的交換量不足。防治 要及時清理殘餌,保持海藻鮮度,發現有腫嘴病時要勤倒池子,并用5ppm新諾明藥浴3個小時,充氣停水。 [查看詳情] |
鮑魚才女蟲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767] | 11-27 |
才女蟲病才女蟲是一種鉆孔動物,能把鮑堅硬的貝殼鉆透,進而腐蝕貝殼破壞機體,導致病害。病癥 貝殼被鉆成孔洞,才女蟲進入貝殼后鉆透石灰質破壞珍珠層,使貝殼組織酥松,導致貝殼破碎而影響鮑正常生長直至死亡。病因 此病多發生在工廠化養殖過程中,由于集約化生產的高密度對環境要求十分嚴格,而目前的設備和手段還達不到理想的優良環境,溶解氧、氨氮、ph值等各種因素失調時,導致了才女蟲的繁生和危害。治療與預防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治療,慶幸的是才女蟲造成嚴重死亡導致產量大幅度下降的現象也不多見,只要在水質、餌料、溶解氧、飼育密度、藥物消毒等各方面科學合理的調解和理順,各種因素循序漸進,保持相對穩定,是完全 [查看詳情] |
鮑魚裂殼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0014]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球狀病毒引發,該種病毒在血細胞質中裝配,具雙層囊膜,無包涵體,大小在80納米左右。傳播途徑為水平傳播,最大可能是經口進入體內。本病多發生于鮑苗的室內越冬期或室內育成期,也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 [臨床癥狀] 病鮑的足部變瘦、色澤變黃并失去韌性、足表面常帶有大量黏液狀物,貝殼變薄、殼外緣稍向外翻卷、殼孔之間因貝殼的腐蝕而呈現相互連通狀,同時還出現活力減弱、攝食量下降、軟體部消瘦萎縮等癥狀,繼而逐漸死亡。 [防治措施] 對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采用以預防為主的措施,防止發病與感染傳播。 [查看詳情] |
鮑魚潰瘍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194]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由溶藻弧菌感染而引起,并由海水中的病原菌通過鮑體的上皮組織進入體內,繼而進一步侵入血竇和神經鞘周圍。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多在春末和夏初,為中國目前流行較廣的病害之一,其死亡率可達60%。 [臨床癥狀] 病鮑表現在足、外套膜水腫,呈現大小不一的潰瘍,致使足部、觸手松弛,內臟團和中部萎縮、無法翻轉,嚴重者直至發生死亡。 [防治措施] 可采用水科院南海所研制的CP95藥物進行靜水藥浴,每立方水體中投放CP95藥物8克藥浴病鮑2小時,也可采用每立方水體中投放CP95藥物4克藥浴24小時。 [查看詳情] |
鮑魚破腹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284]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由弧菌侵入所致。 [臨床癥狀] 病鮑分泌粘液增多,外套膜與鮑殼連接處變為褐色并易分離,嚴重時外套膜多在內臟角狀體處破裂,內臟裸露,上、下足肌肉變軟腐爛致死。 [防治措施] 在每立方水體中,施用2片復方新諾明(首次加倍),或施用1克/立方米溴氯海因藥浴,均可獲得療效。用藥時間最好在下午5時左右,此時池內停止流水4~6小時,結合充氣增氧,堅持5天時間為宜。 [查看詳情] |
鮑魚膿皰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981]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河弧菌感染所致,主要感染3~5厘米的稚幼鮑,夏季連續高溫季節發病頻繁,持續時間長,死亡率高,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其嚴重。 [臨床癥狀] 患膿皰病的鮑可見足肌上有多處微微隆起的白色膿皰,一般可維持一段時間不破裂。夏季持續高溫時,病情加重,病程縮短,膿皰在較短時間內即行破裂。破裂的膿皰流出大量的白色膿汁,并留下2~5毫米不等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現不同程度的潰爛。鏡檢發現膿汁里的桿形菌在運動。此時的鮑附著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直至從波紋板上脫落水中,饑餓而死。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①稚鮑和成鮑均可感染膿皰病,特別是成鮑感染此病后,癥狀肉眼可見。為防止病原菌污 [查看詳情] |
鮑魚氣泡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420]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本病發病原因迄今尚無較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認為是稚幼鮑對人工配合飼料尚未完全適應,致使消化道內的原有微生物體系被打亂所致;另有研究者認為是在光照強烈及水流不暢情況下,投喂的新鮮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溶氧過多引起鮑發;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病源性的,是由某些病原菌感染所致。該病自80年代后期起在我國育苗生產單位時有發生,是剝離后1~2個月期間內稚幼鮑的多發病之一,中間育成階段的鮑苗有時也可能發病。本病主要發生于高溫季節,低溫季節發病率較低。發病后蔓延較快,發病面廣、死亡量也比較大,有可能給育苗單位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臨床癥狀] 病鮑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攝食 [查看詳情] |
鮑魚肌肉萎縮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220]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病毒感染而致,因直接從貝足組織肌肉萎縮壞死,而命名為肌肉萎縮癥;疾「叻迤跒槊磕甑4~8月水溫上升期,當水溫超過23℃,發病率明顯增高,病鮑病情加重;而水溫在13℃和25℃范圍外,則發病率較低。該病主要危害體長在1.5厘米左右的鮑稚貝,死亡率可達50%左右,危害性較大。 [臨床癥狀] 稚貝攝食量減少,附著力和移動性也減弱,履足肌肉中呈長橢圓形的異常細胞壞死,其外套膜等組織出現赤褐色化缺損;疾體出現肌肉萎縮,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狀物,最終導致病鮑死亡。死后干癟,無腐爛現象。 [防治措施]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只能以預防為主。防治對策:對親貝的選擇 [查看詳情] |
鮑魚潰爛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683] | 11-27 |
[病原及病因] 皺紋盤鮑潰爛病主要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雜色鮑潰爛病是由亮弧菌引起。水質惡化、細菌繁殖過快是潰爛病的爆發主要原因。[癥狀] 病鮑足部肌肉潰爛,運動緩慢,攝食量降低,吸附力減弱,最終死亡。[流行情況] 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期,死亡率較高,危害性較大。[診斷] 取病鮑病灶組織進行微生物學檢測即可確診。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