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氣單胞菌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15352] | 06-15 |
病名蚌氣單胞菌病原嗜水氣單胞菌癥狀發病初期,有大量粘液排出體外,蚌后緣出口噴水無力,排糞減少,兩殼微開,呼吸緩慢。斧足有時殘缺或糜爛。隨病情加重,蚌體重急劇下降,兩殼張開,胃中無食,晶桿體萎縮或消失,斧足外伸,手觸腹緣只有輕微的閉殼反應,隨即松弛,斧足多處殘缺,不久死亡,死亡率65—90%。危害對象主要危害三角帆蚌,2—4齡蚌易感染此病。流行情況4—10月均有發生,5—7月為發病高峰。外用藥物三友底凈爽水素、三友復合亞氯酸鈉 [查看詳情] |
蚌瘟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19718] | 06-15 |
病名蚌瘟病病原蚌瘟病毒癥狀發病初期,蚌的匍匐運動消失,進、出水孔的纖毛收縮,排糞減少,噴水無力。閉殼肌收縮無力,貝殼不能緊閉。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斧足緊縮不能伸展。發病后期,不排糞,有少量白色粘液附著于出水孔,最后張殼死亡。病死蚌體液清澈,消化腺腫脹多汁,腸道水腫,晶桿體萎縮或消失。危害對象主要危害1齡以上的三角帆蚌。流行情況流行于夏秋兩季,死亡率達80%左右。外用藥物三友復合亞氯酸鈉或蚌毒靈散 [查看詳情] |
河蚌養殖過程中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6527] | 11-11 |
有水腫病、爛足病、爛鰓病和爛膜病。 病因 由黏細菌引起。 癥狀 蚌鰓炎性水腫,細胞增生,潰爛,分泌增多,往往附有污泥;或紅足,軟體部的上皮組織黏液分泌增多,內臟團萎縮,閉殼肌松弛無力。 治療 鰓水腫者,用25萬單位鹽酸四環素,加生理鹽水5毫升溶解,再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混合,第一天在斧足部注射1.5毫升,以后每天注射1毫升,連續8天,即可治愈。爛足者,用10毫克/千克的高錳酸鉀1%食鹽浸浴5分鐘。爛鰓者,用生石灰8~10千克加稀釋后或用1毫克/千克漂白粉全池潑灑。 [查看詳情] |
育珠蚌養殖常見病爛鰓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15611] | 11-04 |
(一)癥狀 據虞祥發(1982)報道,由于閉殼肌失去閉殼能力,使兩殼張開,蚌的內外鰓片易被小蝦、小雜魚等敵害生物咬吃而成傷口,經細菌入侵感染,導致鰓片腐爛,主要病癥為鰓絲殘缺不全,呈蒼白色,有淡黃色黏液,鰓片粘有污物,發炎,如不及時治療,呼吸困難,血液循環受阻,很快死亡。 (二)防治方法 發病較輕、發病率不高的吊蚌池,每立方米水體潑灑生石灰5-10克或漂白粉1克。對嚴重的病蚌還要用2%鹽水或20克/米3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0-15分鐘(水溫20-25℃℃),較好地治療此病。 [查看詳情] |
育珠蚌養殖常見病害防治方法 [閱讀率:15787] | 11-04 |
育珠蚌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如蚌種近親繁殖,養殖性能下降;下面重復養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無素減少,抗病、育珠能力減弱;水環境惡化,水源污染,各種病原體的侵襲;手術操作中消毒不嚴格,蚌體瘦弱、抗病力差等。這些都是導致蚌病頻繁發生的直接原因。育珠蚌患病不易發現,一旦患病,很難控制和治療。因此,蚌病應該以防為主,治療為輔。 1、蚌病的預防 (1)自繁自育,嚴禁外購小蚌:不購或少購外地幼蚌,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要避免近親繁殖,增強后代生命力。 (2)把好消毒:手術前、中要嚴格消毒。特別在5-10月高溫季節,更應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養殖水域要輪作:同一水域不宜多年連續養殖珠 [查看詳情] |
育珠蚌養殖技術常見病爛鰓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15748] | 11-03 |
育珠蚌最易患病的季節是l-9月,蚌病一旦發生,蔓延極快,給育苗生產帶來嚴重損失。育珠蚌患病后,一投在外表有癥狀表現。 (1)癥狀。鰓絲糜爛,殘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兩殼張開后無力閉合,閉殼肌彈性差。該病交叉感染很快,如不及時治療,損失極大。 (2)防治方法。 ①注射鹽酸四環素,每只1000-4000國際單位。 ②用0.01%-0.02%的多菌靈液浸浴10-15分鐘。 ③用10-40克/米 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蚌體,三角帆蚌浸泡10一15分鐘,褶紋冠蚌浸泡15-30分鐘。 [查看詳情] |
育珠蚌養殖技術之爛斧足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15513] | 10-27 |
(1)癥狀。斧足缺刻,潰瘍嚴重,萎縮,呈肉紅色,并有大量粘液,組織缺乏彈性。該病由細菌引起,也有因寄生蟲或魚類等水生動物吞噬引起的。 (2)防治方法。 ①用滅蟲精浸浴10分鐘。 ②用O.0l%的高錳酸鉀或二氧化氯(5%)溶液浸浴10-30分鐘。 [查看詳情] |
蚌類養殖常見病爛鰓病癥狀 [閱讀率:16385] | 10-21 |
鰓絲糜爛,殘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兩殼張開后無力閉合,閉殼肌彈性差,此病交叉感染很快,如不及時治療損失極大。 [查看詳情] |
蚌類養殖常見病爛鰓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5566] | 10-21 |
注射鹽酸四環素,每只1000國際單位-4000國際單位;或用0.1‰-0.2‰“多菌靈”浸洗10分鐘-15分鐘。 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液2毫升-4毫升噴在蚌鰓上。 [查看詳情] |
蚌類養殖常見病水膨脹(水睡腫)病癥狀 [閱讀率:16047] | 10-21 |
蚌體結締組織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與蚌殼之間充水,閉殼肌松馳。 [查看詳情] |
蚌類養殖常見病水膨脹(水睡腫)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14742] | 10-21 |
用消毒過的針筒吸1%四環素或鏈霉素溶液噴灑病蚌;或用1%卡那霉素注射外套膜。 [查看詳情] |
蚌類養殖常見病的預防方法 [閱讀率:6670] | 10-21 |
夏秋季節水溫高,每月應用生石灰清池消毒兩次。每次每畝用生石灰1.5公斤-3公斤,兌水潑灑。 [查看詳情] |
牲畜血液治蚌腫脹病 [閱讀率:7130] | 10-21 |
珍珠蚌腫脹病,多與營養障礙有關,飼喂牧畜血液,能使珍珠蚌從中攝取鐵蛋白化合物、蛋白銀、黃血鹽(K4FeCN6)、活性動物碳等有利于改善循環與呼吸生理的重要物質,從而有利于病的痊愈。 血液的防凝 血液凝結后不利于育珠蚌濾取。為防止血液凝固,可通過化學藥劑和人工脫血液纖維防凝處理。采用化學藥劑防凝時,每千克血液加入Na2Cl4.8克,Na2HPO41.3克,Na4P2O7 1.37克,HCl (30%) 1.10克;或NaCl4.8克,Na2HPO4 3.6克,Na4P3O73.0克,HCl(30%)1.5克。配制時,將上述藥物溶解于80毫升水中。采用人工脫血液纖維防凝效果也很好。當牲畜放血時, [查看詳情] |
育珠蚌常見疾病綜合防治 [閱讀率:6811] | 10-21 |
育珠蚌常見病有水膨脹病、爛鰓病、腸胃炎、斧足病等。引起育珠蚌發病的原因主要有病原體的存在、手術蚌體質弱、養殖水體水質惡化、養殖密度過大、死蚌的傳染等。育珠蚌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因此,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在養殖前或取珠季節,做好池塘清整消毒。首先要挖除池底過多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干塘法,每畝施生石灰60~75千克;帶水法,每畝施生石灰125~150千克。 堅持手術蚌的健壯標準,做到病、弱、殘、老不插片,長途運輸未暫養的不插片,繁殖季節懷卵蚌以及殼長偏小的蚌盡量不插片。 蚌的養殖密度應根據水體水質制定,并在生產實踐中逐步調整。 必須堅持自繁自育蚌種,堵塞病菌傳入渠道,但應避免蚌 [查看詳情] |
病毒性蚌瘟 [閱讀率:6945] | 10-21 |
[b]病原體[/b]侵染育珠蚌的病毒,其大小一般在200毫微米以內,能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過濾器,因此,常稱“過濾性病毒”。侵染三角帆蚌的病毒有兩種類型,一類為RNA型病毒,另一類為DNA型病毒,RNA型病毒主要寄生在蚌組織細胞的細胞質中,藥物比較易于治愈,而DNA型病毒則主要寄生在細胞核中,藥物不易治愈。傳播“蚌瘟”病的媒介藻,多屬藍藻類的一些種類,具有纖維質和果膠質共同構成的“外殼”,有一定的抗干燥能力。媒介藻如果附生在網具、釣具、浸洗過疫水的衣物和毛巾等物品上,則容易把“蚌瘟”病從一處水域帶到另一水域。病毒靠核酸復制自己,其增殖速度十分迅速。侵染三角帆蚌的病毒多具趨光性和喜氧性,所以養 [查看詳情] |
蚌瘟癥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7516] | 10-21 |
蚌瘟是一種由嵌沙樣病毒引起的翻塘性蚌病,許多養殖黃鱔者在貯養蚌殼時,由于放養密度過大,加上沒有采取相應的消毒、預防和治療措施,常常導致整塘的肥蚌全部發瘟死亡。 感染蚌瘟癥的病蚌,一般癥狀表現不明顯,病蚌閉殼無力,爬行運動消失,斧足邊緣有缺痕,呈鋸齒狀,不能激蕩呼吸和濾食。瀕臨死亡的病蚌,直腸無糞便,肝臟糜爛,腸道有輕度水腫。此病多發于春、秋兩季,2齡以上的成蚌死亡率最高。 預防方法:①杜絕疫區采蚌;②堅持清塘消毒,每15~20天用生石灰25毫克/升全池潑灑1次;③降低投放密度,采取有力措施換水或增氧;④清除池底過厚的污泥。 治療方法:①每立方米水體用0.75克呋喃唑酮全池潑 [查看詳情] |
三角帆蚌瘟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2851] | 11-27 |
三角帆蚌瘟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危害極其嚴重的蚌病,病蚌的死亡率很高。 (一)病原 據張治國等(1987)及邵健忠等(1993)報道,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體為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PV)。病毒顆粒為球形或類球形,直徑為40-296納米,多數為60-120納米;病毒外被厚7.9納米的脂質囊膜,表面布滿長10-12納米的棒狀突起,內嵌有直徑20-30納米的砂樣顆粒。核衣殼由串珠狀物構成,在包裝入病毒前呈桿狀核衣殼,直徑10-12納米,長度30-1 000納米不等;以后經3-5個圈的螺旋化,成為直徑40-70納米的螺旋管核衣殼,包裝在病毒中。該病毒屬于砂粒病毒科(又稱嵌砂樣病毒科)。在病蚌 [查看詳情] |
育珠蚌水腫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403] | 11-27 |
水腫病 [病原和病癥] 病原為細菌。病蚌的外套膜、斧足等部位水腫,閉殼肌松弛。 [防治方法〕 (1)每只蚌注射1毫升0.8萬單位的鹽酸金霉素。 (2)每只蚌針筒噴體3毫升0.1%~0.2%的四環素。 (3)用2%呋喃西林浸浴5分鐘。 [查看詳情] |
育珠蚌三角帆蚌嗜水氣單胞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182] | 11-27 |
三角帆蚌嗜水氣單胞菌病 〔病原和病癥〕病原為細菌。病蚌體內有大量黏液排出,噴水無力,排糞減少,兩殼微開。嚴重時,閉殼肌失去功能,兩殼張開,胃中無食,晶桿縮小或消失,不久即死亡。發病高峰為5~7月,水溫23~30℃。此病來勢猛,死亡快。 〔防治方法〕 (1)每只蚌注射1毫升0.1%~0.2%的四環素。 (2)用5~10毫克/升呋喃唑酮浸泡0.5~2小時。 (4)蚌毒靈;每10只蚌用5克掛袋;用1毫克/升全池潑灑。 [pagecute]〔病原和病癥〕病原為細菌。病蚌體內有大量黏液排出,噴水無力,排糞減少,兩殼微開。嚴重時,閉殼肌失去功能,兩殼張開,胃中無食,晶桿縮小或消失,不久即死亡。發病高峰為5 [查看詳情] |
育珠蚌腸胃炎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115] | 11-27 |
腸胃炎 [病原和病癥〕病原為細菌。病蚌不吃食,腸道發炎,消瘦,兩殼微開。 [防治方法〕 (1)每只蚌注射1毫升0.2%金霉素。 (2)用2%~4%食鹽水浸浴0.5~2小時。 (3)每100平方米用1.5千克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 [查看詳情] |
育珠蚌嗜水氣單孢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969] | 11-27 |
嗜水氣單孢菌病 流行季節為4月~10月,發病高峰在5月~7月。癥狀為發病初期,病蚌體內有大量粘液排出體外,蚌殼后緣出水管噴水無力,排糞減少,兩殼微開,病重時,病蚌體重下降,閉殼肌失去功能,兩殼張開,胃中無食,晶桿縮小或消失,用手觸及病蚌的腹緣,有輕微閉殼反應,不久死亡。采用1‰氯霉素注射(每只1毫升,1次或3次),再輔以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潑灑,對預防和病發初期治療有較好效果。 [查看詳情] |
育珠蚌側齒炎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777] | 11-27 |
側齒炎 側齒四周組織發炎發黃,組織糜爛,呈黑褐色,影響兩殼閉合,冠翼易折,側齒炎的發生多為機械操作所致,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防治方法(1)用1‰~2‰金霉素溶液注入病蚌肌肉,用量為1毫升左右;(2)用0.1‰濃度的“多菌靈”藥液浸泡5分鐘~10分鐘。 [查看詳情] |
育珠蚌爛斧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543] | 11-27 |
爛斧病 斧足缺刻,濁瘍嚴重,萎縮呈肉紅色,并有大量粘液,組織缺乏彈性,此病主要是由細菌引起的,也有因寄生蟲或魚類等水生動物吞噬引起。防治方法:用0.01‰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分鐘~30分鐘。 [查看詳情] |
育珠蚌水膨脹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338] | 11-27 |
水膨脹(水睡腫)病 蚌體結締組織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與蚌殼之間充水,閉殼肌松馳。防治方法(1)用消毒過的針筒吸1%四環素或鏈霉素溶液噴灑病蚌;(2)用1%卡那霉素注射外套膜。 [查看詳情] |
育珠蚌爛鰓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249] | 11-27 |
爛鰓病 鰓絲糜爛,殘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兩殼張開后無力閉合,閉殼肌彈性差,此病交差感染很快,如不及時治療損失極大。防治方法(1)注射鹽酸四環素,每只1000國際單位~4000國際單位;(2)用0.1‰~0.2‰“多菌靈”浸洗10分鐘~15分鐘;(3)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液2毫升~4毫升噴在蚌鰓上;(4)用10毫克/公斤~40毫克/公斤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蚌體,三角帆蚌10分鐘~15分鐘,褶紋冠蚌15分鐘~30分鐘。 [查看詳情] |